在演講中,他提到了美國的“芯片法案”。并表達了對這一計劃的悲觀前景。
雖然臺積電已經在美國奧勒岡州擁有了一座成功運營了25年的工廠,并且在俄亥俄州的工廠也即將揭幕,但這位臺積電創始人仍然不認為在美國建廠會是一個好主意。
“這是浪費且昂貴的徒勞之舉。”張忠謀對這一計劃如此評價。
雄心勃勃的芯片法案
據路透社報道,3月28日,美國參議院已經批準了一項為美國芯片制造行業提供520億美元補貼的計劃,這一被稱為“芯片法案”計劃的可能會在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后最終得以執行。目前,“芯片法案”在美國已經獲得了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支持,看起來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芯片巨頭英特爾已經對此作出了響應。
早在一月,英特爾CEO派特就在演講中表示,英特爾計劃將投入200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建造至少兩座占地面積超過10000英畝的芯片制造廠。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表示,這只是計劃的一部分,最終英特爾可能會建設8座工廠,總投資或將超過1000億美元。
而臺積電也早已對在美國建廠作出規劃。早在2021年,臺積電就已經開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將擁有5nm芯片生產能力的工廠。
但對于美國野心勃勃的半導體計劃和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建設,作為“臺積電之父”的張忠謀似乎并不感冒。
建廠或成“賠本買賣”
其實在此前,臺積電已經有過在美國建廠的經歷。臺積電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工廠已經運營了25年。
張忠謀表示,一開始在美國經營工廠時,曾經認為成本應該與在中國臺灣生產相當。
但實際上,成本差距卻一直很大。即使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索,依然無法彌補這種巨大的成本差距。
“在奧勒岡生產的成本就是比在中國臺灣高出50%。”張忠謀說。也正因為如此,雖然該工廠已經順利的運營了25年,但與其相關的擴建計劃幾乎都被擱置。
張忠謀還指出,臺積電的優勢幾乎都來自于人才。而美國和中國臺灣,存在嚴重的“人才錯位”問題。
經營多年的臺積電,擁有著強大的芯片制造人才的儲備。張忠謀坦言,在臺積電發展的初期,技術節點落后,但良率上有著優勢。正是通過優秀的芯片制造人才,才使臺積電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美國在50-70年代也擁有著這樣的制造業人才,”張忠謀說,“但今天他們不在了。”
從70年代開始,隨著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發展,美國的制造業人才漸漸流入更高薪的行業。張忠謀表示,雖然這對美國而言并不一定是壞事,但從芯片制造的角度來講,美國制造業的人才儲備根本無法滿足圓晶廠在美國取得成功的要求。
“美國擁有臺積電所沒有的芯片設計人才,但要想在芯片制造業上取得成功,美國需要首先解決自己嚴重的制造人才短缺問題。”張忠謀總結道。
美國敦促,不敢說不
雖然張忠謀極力批評了臺積電在美國建廠的決策,但這位已于2018年離職的創始人的想法并沒有左右臺積電的動作。
臺積電已經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投入了120億美元,并且在張忠謀演講的同一天,還發布了融資消息,尋求35億美元的融資補充對該工廠的投資。
張忠謀在此之前已經表示過,在該地建立工廠的決定并不是他做的。
“臺積電是在美國政府的敦促下這么做的,并且認為不得不這么做。”張忠謀對于美國政府在促成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并不避諱。
但張忠謀認為,雖然美國出臺了相關的補貼政策。但補貼力度仍然遠遠低于推動本土芯片制造產業所需的必要金額。
“美國的芯片產量在未來肯定會增加,至少會小幅度的增加。但由于成本過高,美國仍然將難以在國際競爭中勝出。”這是張忠謀對美國芯片制造的未來做出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