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不少產品其實是披著“固收+”外衣的權益基金,不僅固收部分以可轉債為主,“+”部分的股票倉位和持倉風格也較為激進。
以某只被公司打著“固收+”標簽宣傳的偏債混合基金為例,截至2021年末,該基金前十大重倉債券中8只為可轉債,股票持倉也以高估值、高波動的新能源概念股為主。此外,該基金的股票倉位一度達到40%,且在去年四季度大幅提高了持股集中度,進一步放大了波動。截至3月28日,上述基金的年內跌幅超15%,最大回撤一度達到了17%。
類似的現象在“固收+”產品中十分普遍,這種相對激進的操作在市場好的時候當然皆大歡喜,但當潮水退去,風險一覽無余;在基金公司和銷售渠道的宣傳口徑里,這卻被包裝成了“固收+”增強版、“固收++”、“固收+plus”等名頭,成了新的賣點。
當越來越多的“固收+”名不副實時,讓我們把視線回歸產品本身,就會發現“固收+”這個名字本就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
一方面,“固收+”并不是一個標準的基金分類,而是一個為了方便宣傳包裝的概念。它最早起源于一級債基、二級債基,起初股票倉位只有10%~20%,隨著市場發展,業內也把偏債混合基金、偏債FOF等多種基金類型打上“固收+”標簽,部分產品的股票倉位已經高達40%,與其說是“固收+”,不如說是“權益-”。
另一方面,“固收+”原本定位于理財替代,承接利率下行、剛兌打破背景下中低風險理財的需求,但從基金合同來看,大部分產品并沒有對投資目標、風險控制等做出特殊要求。這就導致部分“固收+”產品為了規模追求起了相對排名,把原本應低波動、低回撤的“固收+”做成了高波動、高回撤。
此外,從字面來看,“固收+”像是在固定收益的基礎上做加法,比固收還要多賺一點;但實際上,其債券部分和股票部分都會面臨來自不同層面的風險,“固收+”這個名字顯然忽略了風險提示,有一定的誤導性。
曾有業內人士說,“固收+”是基金行業一個偉大的發明。這當然是一個調侃的說法,但基金公司的產品創新不應該是名不副實的。面對中低風險理財巨大的市場缺口,“固收+”市場亟需正本清源、回歸初心。